Tian xing
专题研究

将流量变留量,郑州应做城市留量规划

时间:2023/11/24 9:20:06 编辑:郑州天星规划  

题记:上海、成都等大城市已将“流量经济”写进施政纲领。郑州的流量市场主体繁多,流量经济的基础得天独厚,但多处于自然生长、散乱分布的状态,再不系统而深入地去研究、规划,并采取实际的引导举措,就对不起老天爷赏的这碗饭了。这座城市的大消费产业,已经觉醒。

1、以消费促增长的主力军,包括它们

近来,很感慨这样几件事:

一是郑州市惠济区举办了首届“全球预制食材博览会”,会上来了许多做冻品、水产、牛羊肉生意的国际客商,同时还有不少做现代食品和预制菜的国内巨头,交易额超510亿。数字有没有虚头还当另说,但整个会开得热热闹闹,为郑州市打造“一港一园”的食品产业高地,开了一个好局。

二是锅圈在港上市,为河南省乃至全国“万店连锁”企业的上市,带了一个好头。我们这儿有一大批这样的企业,蜜雪(含极拉图、幸运咖等)、巴奴、虎丫炒鸡、姐弟俩、九多肉多、西部来客、槐店王婆、陈氏阳光、舌里、一路小跑(锅圈旗下)、眷茶、莲菜网、沙朗阿甘,等等,门店连着供应链,供应链连着中央厨房或加工厂,加工厂连着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和农户,“销供产”一体化构建起了一个个极为可观的“农业-食品产业体”。它们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深度认可和广泛青睐。

三是蜜雪冰城与双汇联合举办郑州青年冰淇淋音乐节,将美食体验、音乐狂欢、城市文化融为一炉,实现产业、企业和消费品品牌的跨界合作,开启企业IP体系和网红型消费城市的打造历程,高起点对外展示和输出消费文化。

四是致欧科技在深交所上市,宣告河南首家互联网家居上市公司正式诞生。这事发生在今年6月份,但我认为它带来的影响却十分深远:河南越来越多的消费型互联网企业开始被“看见”,其价值越来越被“发现”,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640.jpg

比较典型的“后备军”有UU跑腿、华鼎供应链、哈哈出行、彭世修脚、代字行、大信家居、折扣牛、中钢网、杨氏采耳、宝视达、小花妞、小飞象,等等,这已经覆盖衣食住行玩乐购等众多产业领域。仔细审视,里面有不少已成长为平台型公司,业务覆盖全省甚至全国各地。

当然,让我们感到惊奇或惊喜的事还有不少,比如到位于南四环的百荣商贸世贸商城参加一个论坛,主办方告诉我这里有1万多名商户,供应了全河南85%的商超酒水,年交易额近千亿;比如郑州商业经历过漫长的重整期,目前已进入快速扩张期:郑东万象城即将开业,配套的郑东云玺公寓项目已开始对外招商;丹尼斯大卫城二期项目向南延伸到二七广场,拟在原北京华联的位置筹建大卫城2;郑东新区东风南路西、金水东路北一块299亩的土地的规划已经出台,据称此地将落正弘城郑东新区商业综合体项目……

这些项目彼此之间似乎不搭边,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流量性经营体”,即以人、财、物的流量为经营对象的市场主体——综合起来看,今年以来,郑州流量性经营体空前活跃,内在活力、潜力充分释放,打破了对地产经济的依附,充当起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作用。

这是一座城市自下而上、生生不息的成长力量,郑州尤为显著——这座城市的大消费产业,已经觉醒。

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大支撑,是它们

我曾将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经营体分为自上而下的五类:公共基建体、政府外包体、企业产业体、民间流量体、底层蚁族体——政策的推动力越来越弱,市场的作用力越来越强,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的整体生态。

以此“五体共生论”来观照郑州,我们就会发现这座城市也一度存在着不少发展上的问题:第一类、第二类经营体往往基数庞大、扩张凶猛,但现阶段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第三类企业产业体本来基础很好,近几年因各种原因几乎瘦成了小蛮腰,“腰杆不粗,说话不硬”;数量庞大的第四类、第五类经营体生命力顽强,但经营稳定性差、受营商环境影响大,尤其难以应对各种非市场因素所带来的连续打击。

现在,以内需消费为主导的风口来了(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民生经济的再生功能和强大韧性)。郑州因其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人口、资源品、物流等优势,催生出规模宏大、层次丰富、“暗潮”汹涌的流量体经济,在大消费产业领域重新唤醒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市场雄心。

不过,如何做好流量的集聚和转化,如何将“流量”变成“留量”,如何将流量经营体转化为企业产业体,却是一篇大文章。

首先,我们的政策层面缺乏对流量经济的足够重视和系统梳理研究,不知道怎么抓,即便出台众多举措,也会因方式方法失当而束之高阁,或不恰当干预。

其次,在城市重点产业的定位、规划上割裂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在某一时期特别强调某一类或某几类经济体的地位,而忽略了其他经济体在丰富城市经济生态中的重要性。比如郑州市原来特别强调商贸城的定位,近些年虽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提法,但许多具体举措常常流于空泛的形式,没能做到切入市场“抓铁有痕”。

整个市场还处于四处开花、野蛮成长阶段。像致欧、锅圈(很遗憾,锅圈已属上海企业)这样的企业已形成资本市场的突破,像蜜雪、四季水产这样的企业已和城市文化消费品牌逐渐深度绑定,像华鼎供应链、哈哈出行、中钢网这样的企业已成为城市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插座型平台组织,尽管如此,这些散乱的“珠玉”仍未串联成线,整个社会也没有围绕这些产业,在金融、风投、平台孵化、行政服务等方面形成“鱼大、水大”的丰富生态和浓厚氛围。

城市越大,流量经济的规模越大,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物流等各种要素资源的流动性聚合、裂变效应越明显,也越来越需要进行研究、规范、引导和赋能。当前,上海、成都、长沙等城市,已旗帜鲜明地将“流量经济”当作主要产业形态之一,作为人口已经超千万、定位于全国中心城市的郑州,要不要步其后尘,也将“流量经济”写进城市施政纲领?

“流量”,对郑州而言这是老天爷赏饭吃;若能将“流量”变“留量”,那倒真是我们的本事。正如媒体人奚春山所言,“老天爷对郑州不薄,天地之中的绝佳位置,抢了了不少流量,但如何化为经济发展的留量,只能靠自己了”。

3“灯下黑”,给我们的流量经济发展带来了多少遗憾?

关于流量经济的思考,我们原来曾在《米字型交通催生“流量经济”,河南18城会变平吗?》一文中做过初步探讨。

当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烈在文后给我留言,“高铁网是影响经济的有力的社会技术,但是,仅仅的社会技术是不够的,河南缺的是硬核的物理技术和高超的商业技术,来形成非零和博弈的经济大环境,促进经济蓬勃进化”。

引申开来,高铁网等社会技术所带来的客流、物流、信息流之变,仅仅是流量经济的基础条件之一,如果让流量经济产生巨大的经济收益,那么还需要通过各种流量管道、平台组织的组建和承载,来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重组与整合,最终以经济能级的方式,影响整个区域产业经济体的发展。

所以,欲发展流量经济,在微观层面催生、孵化更多的流量管道和平台组织,是重要的。近些年,郑州市小巨人般甚至独角兽层级的流量性经营体层出不穷,它们所缺的,只是缺乏“被看见”和“被重视”,缺乏培育性温床和与其成长相配套的产业生态。某些流量经营主体在悄无声息中的出走,就给我们敲响了一个接一个的警钟。

不久前,郑州一家消费独角兽企业向上反映情况,我在其汇报材料的末尾,加了一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有几条是这样写的:

1、现在是消费行业大发展的风口,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消费细分行业的研究,以政策、金融、市场和法规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优势产业,助推更多大的消费品牌脱颖而出。

2、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避免“灯下黑”现象,多发现并培育本土产生的消费品类和企业品牌,推动它们在“销供产”产业链构造上拉动本土大消费产业的快速发展。

3、加强消费企业“总部经济”的打造,优化服务,构建良好生态,避免“水大鱼大”但“池不大”而导致的“鱼儿跑”现象(历史上,河南某些城市这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4、重视草根型、新生代企业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提高其行业和社会地位;重视新消费品牌企业在产业发展、模式构造、组织架构建设中创新做法的总结推广,以及对河南大消费产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5、新消费品牌的群体崛起,有助于提高城市形象和对外的人才环境吸引力,建议各大城市加强与新消费品牌在美食街打造、节庆活动、文旅、文创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6、由省金融办、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等机构牵头,组织对各类消费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的专项专题研究,推出一批消费产业领域内的“专精特新”及独角兽企业,优化服务,助推它们“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

7、加强政府平台基金与消费品牌企业的对接,助推其完善治理结构,提升其产业链运营能力,以多层次的金融、风投和资本市场,帮助解决其融资难问题(流量经营体多属轻资产,融资时往往缺乏有效抵押)。

8、不少消费型企业,往往在计税纳税、企业家族治理、产业聚集内部生态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在“三二一”产业链延伸和供应链打造上存在资金不足、资产配置失衡、管控能力偏弱等不足,建议组织税务、法律、财会等部门开展相关培训和合规辅导,助推它们健康发展。

严格说起来,流量体经济本身产生于市场、自洽于市场、完成于市场,并不需要太多政策层面的能量加持,只需放松管制、给予自由即可。但中国的国情是,“水大鱼大”也要“池子”大,而决定“池子”大小和修“池子”的权力,在哪里?何况,“池子”修得好了,对“养鱼”确实有好处。

行文即将结束,看到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赵西三老师的一篇文章,与本文探讨的主题有关联,兹录在此,互为引证——一句话,郑州在流量经济的发展上下功夫,已经时不我待。

  补记:不久前到香港,我和朋友来到中环歌赋街一家名叫“九记牛腩”的小店吃牛腩河粉,遇到的同桌的两个小姑娘,每到周末都会从深圳专程赶到这里要上一碗河粉和一碗丝袜奶茶。再看周围,不少人都是如此。所以我有和赵老师一样的感叹:“为一杯茶、赴一座城”,“为一顿饭,赴一座城”,什么时候,郑州也可以如此?。

                                                       

                                                                                (来源:键指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