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 xing
专题研究

从甲骨文研究解读中医药起源密码

时间:2025/2/26 9:34:52 编辑:少古  

      少古发言稿)

甲骨�?.jpg

1、中医起源于何时?

  这是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之一。《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来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中国中医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传统观念中,关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发生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神农既发现了草药的功效,解除了人类的病痛,又发明创造了各种农具,教人耕种解决了食物来源,是伟大的发明家,神农也是我们所说的三皇之一,一个伟大的部落首领。

  但是,到目前为止,包括很多权威人士在内,对此都深信不疑,并且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的为其寻找证据,为了支撑这一观点,甚至不惜阉割和捏造历史。

我们经常提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实这一观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史记》关于“炎黄”是人文始祖的传记炎帝姜水成,黄帝姬水成等等。

二是西方的,关于王权、城市、金属冶炼和文字应用等人类文明标志的界定。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早已证明,这两种观点都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西方的文明标志的界定,是用静止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人类的启蒙与进步,没有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明之间的传承与衔接,很显然完全是一种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学说。东西方两种观点,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文字发明创造的认识,认为文字就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为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事实上这一点只适合表音字母和字母文化,表音字母是在借鉴其他文字的基础上,暴力和强权的产物,是与原生文明完全割劽的次生和嫁接文明,字母就是为记录语言而生。

  而汉字则与之相反,一百多年前,王懿荣在安阳小屯发现的甲骨文字,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分水岭。从15万片中识别出的4000个左右的甲骨文字片是从人类启蒙开始逐渐积累起来的发明创造,是截至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部完整的人类文明史。

  甲骨文绝不是最早的汉字,在此之前一定有更为原始的形态。甲骨文以前的汉字不是靠排列组词记录语言,而是用文字中刻划的自然或人文事物传递信息,用文字抽象的表达口语和肢体语言,完成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甲骨文字和西方字母虽然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但是,甲骨文字是在原始汉字基础上的简化和统一,是汉字应用的最初尝试,汉字应用与字母的再创造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甲骨文字排列组合记事的方法,为西周汉字的成熟应用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因为是文字的最初应用,所以还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图形,正是这些原始图形展现的不同事物,才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类从启蒙开始迈向文明的每一个脚印。汉字承载了人类历史是因为每个汉字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我们透过汉字的象形对象可以发现汉字产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古人类创造文字的动机和目的。草药的发现和应用,医疗方法和不断创新等,在甲骨文字中都有明确的记录。但是从甲骨文字中寻找中医中药的起源,将面临对传统观念和学界权威的挑战,前途未卜是显而易见的。

 2、药食同源的最初构成解读

中医中药的发现与应用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离开中华文明这棵大树就是无本之木,毕竟食材才是最好的药物。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甲骨文字象形密码与文字成熟应用前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人类文明史上,从启蒙至今一共经过了三次大迁徙,现在已经进入了第四次迁徙。甲骨文记录的前两次分别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第一次是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食物危机,人类被迫踏上迁徙觅食的道路所至。我称之为下山。经过了这一次的大迁徙,燧人氏在获取火种时发明了打磨石器,以此为基础,有巢氏发明了木编器具和在树上筑巢,在漫长的大迁徙之后,古人类实现了筑巢定居,第一次安顿下来。筑巢定居迎来了人口快速发展,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劳动分工、职业分工等约束和服从的社会化特征,人类公有制社会形成并逐渐完善。以上这些条件为养殖和种植奠定了基础,才有了神农尝百草和人工种植。人口快速增加导致新的生存压力的到来,开启了人类第二次迁徙,形成了中华大地上满天星斗的文明格局,我把这一次称之为离巢。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迁徙是有计划有准备进行的。每一批次都是驱赶着驯养的猪羊当食物、牛马驮着种子、乘着舟楫、沿着河流迤逦前行,一路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关于第三次的远航和第四次的翱翔,因为与起源探讨无关,在此不做介绍)。这一次大迁徙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大禹治水,完成筑城定居为止,历时大约1.5万~2万年。现代考古发现,以筑城定居为标志的大禹治水始于距今8千年左右(以大地湾、贾湖、河姆渡等遗址为证)。至此母系社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男权社会,并向私有制和强权社会过渡。甲骨文字所反映的正是殷商以前的全部历史。神农尝百草发现的不仅有粮食种植,也有各种植物的药用价值,所以“药食同源”才是神农尝百草最伟大的发现和总结。

3、神农尝百草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

甲骨文刻辞告诉了我们与传统观念完全不一样的信息。

  首先,炎帝、黄帝、神农、轩辕、伏羲等等这些古代帝王的名字在甲骨文中都不存在,这些人之所以能被后世传颂,是因为他们为人类生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名字都来源于他们各自部落在不同领域的发明创造,是后人为纪念他们所创心中英雄。

  甲骨文字的象形事物就来自他们发明创造的活动和结果。如:炎代表火种,帝代表树巢,黄表示种植,伏表示驯兽等等。这些形象让后世子孙记住了他们为整个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神农尝百草的目的很简单,因为在筑巢定居初期,古人类的食物来源还只限于采摘树上的果食和渔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馈赠,食物供应极不稳定,亟待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筑巢定居提供了观察和了解各种植物生长规律以及人工栽培的条件和机会,在采摘和渔猎之余,从偶然的活动中发现了新的食材,当然也必然有药材。

甲骨文字中,黄是草本植物结籽成熟的形象,玄、生、青、至则分别是芽期、苗期、花期和结籽灌浆期等几个生长阶段的形象。这就是神农尝百草取得的重大成果。甲骨文中没有“药”字,却不表示没有药,因为药就在前面这些文字当中。金文和篆文的“药”字由草、木、嫩芽和种子组成,这些不分种类的根茎叶和种子,经过刨制加工就有了不同的功效。毫无疑问,中药材就来源于不分种类的玄、生、青、至、黄、白等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

4、有关中医治病的手段的解读

现代中医的看病手段:望、闻、问、切在古代早有记载,其精髓比起当代的诊断有过而不及的精准。

大家都知道治病首先是诊断,准确判断才能对症下药。与治病关系最密切的甲骨文字有贞、占、卜、攴(pu)、殷、医等,这些文字都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我跟身边的很多朋友和学生都说过:“这个世上所有的文明,都来源“祭祀”!

我们继续解读贞、占、卜、攴、殷医等这些甲骨片,同样由树枝和贝壳组成的“贞”字和“占”字有两种不同的原始含义。

贞,贝壳中间有一孔,孔与中空的木竹管状物相连,为一现代听诊器形状,其用途也基本相同。一方面表示此器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示听诊器的制作方法,将贝壳打磨和烧灼,目的是让贝壳更薄,听得更请晰,而一旦烧灼失败就会报费。贞字的应用也恰恰借用了这两种含义,贞人,侦查,察知问题的根源,贞节,制作过程中有私毫损毁,就会失去作用,前功尽弃。

占,是对制作过程的总结,表示烧灼钻孔的不同结果。一是圆满成功,二是彻底报费,三是改做他用。这也成为后来占卜吉凶的原理之一。

卜,对“贞”听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把得到的结论“兆”记录下来,镌刻在甲骨上予以保存,以备查验。分析的结果“兆”一般三种,贞人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医字的“匚”是一个木编器具,“矢”在这里表示投掷动作。用药物治疗疾病就象站在远处把某一事物准确的投放到器具当中,这就是“医”。

攴(pu一声),是手拿工具做各种事情。如甲骨文的“教”字,是修剪果树的形象,目的是让树上的果子茁壮成长,并被借用为教书育人。甲骨文的“殷”字是手持工具面对孕妇,有多种可能,如为孕妇检查或助产、接生以及解剖等,表示此时的中医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在演变过程中,把攴写成了“殳”(shu),造成了误解。

另外,把甲骨文中的“正”、“方”等字,说成是征战、战争和方国,都是受“殷商王朝”这一传统观念先入为主的影响造成的,然而,正(症)、方等字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甲骨文中鲜有王权、疆域记载等,也告诉我们对殷商历史的认知值得商榷。

药食同源、医卜一家神农尝百草无疑是确立药食同源最伟大的实践结果。神农(或黄帝)即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代人,而是聚落中世代相传的精英群体,神农尝百草就是始于筑巢定居这一时期。比《黄帝内经》早了近一千年的甲骨文与中医学有密切的联系,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医疗体系

一点如果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剖腹验胎、敲骨验髓、炮络、虿盆、酒池肉林等出现的这些词汇,从后来人们在描写商纣罪责这一段历史故事中,也不难看到。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今天只谈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弘扬。从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中国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独文化魅力,它和我们这个民族休戚与共,佑护着我们这个民族渡过屡次劫难,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最不可缺失最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瑰宝!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汲取着他的营养,在目前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事业,守正创新这一举措下,我们更有理由和责任继承和弘扬好我们的中医药文化。


          (从甲骨文研究角度中医起源的探源分析规划